山村茅舍,屋后竹林。
西施夷光聽罷越盈敘述,淚光閃閃,眩然欲滴,良久不語。
越盈見其若梨花帶雨,心中不忍,抬袖替西施拭去淚花:姐姐若是實不情愿,我便代你向師兄求告,另擇他人前往吳宮。
夷光:不必。請妹妹告訴范大夫,西施愿去。
越盈:為何
夷光:十七年前,吳軍伐越,我父兄皆死于難,當(dāng)時我尚不滿周歲。此仇不報,枉生人世。我若有妹子一半本事,自必腰懸三尺之劍,潛入?yún)菍m,為父兄雪恨。今即可以身報國,又報家仇,人生于世,此愿足矣!
越盈:姐姐貞烈高義,實所人不及者。既是如此,請受小妹替越王一拜!
于是二女還舍,西施向母親涕淚拜別。
范蠡感于西施大義,便將隨車所攜財帛全部留于施母,帶西施出村而去,還歸會稽。
越王勾踐見到西施,驚為天人,不免心生旖念。
文種見狀,便知越王不舍,遂問:大王生聚教訓(xùn),臥薪嘗膽,為著何來
勾踐猛吃一驚,早明其意,乃遜謝道:相國勿憂,寡人知過矣。即可教以音樂歌舞,備極禮儀,送與吳王。唯賢卿與范相作主,與孤謀之。
文種大喜,便與范蠡設(shè)美人計,復(fù)問西施之意。
西施拜道:吳兵來時,妾尚未成人,父兄便罹此難。又見村中男女死于戰(zhàn)亂者七八,因常以為恨。既得為國捐身,妾之愿也。
文種與范蠡大為感動,整冠理衣再拜,因詐稱越王族女,教以音樂禮儀。西施蘭心惠質(zhì),三年之后,諸般技藝皆都學(xué)成,音樂歌舞,皆都爐火純青。
第四年春,遂擇吉日,為西施盛其裝飾,又選侍女十八人,以軒車載之,送去姑蘇。
越盈初見師兄范蠡高價聘購西施,本懷疑慮,見此不由大喜,暗贊師兄深明大義,復(fù)回憂轉(zhuǎn)喜。范蠡與師妹整日耳鬢廝磨,有甚不知遂奏請越王允準(zhǔn),便娶越女為妻。
西施入?yún)?至于姑蘇宮中,吳王夫差見之大喜,便即封為如夫人,寵愛非常。
此后未久,吳王便專為夷光在姑蘇城內(nèi)建造春宵宮,挖掘修筑大池,造龍舟置于池中,日與西施為水戲。又建造館娃閣、靈館,以供西施表演歌舞、歡宴。
因西施擅跳響屐舞,夫差又專門為筑響屐廊,用大缸數(shù)以百計,埋于地中,上鋪木板。西施足穿木屐在廊上起舞,裙系小鈴,鈴聲與大缸回響聲相和,錚嗒交織,泠泠成韻。
每到西施起舞之際,夫差如醉如癡,由此沉湎酒色,不理朝政。
既送西施入?yún)?文種復(fù)向勾踐獻計:臣謂破吳,可用七術(shù)。一捐貨幣,悅其君臣;二貴糴粟槁,虛其積聚;三遺美女,惑其心志;四遺巧工良材,使作宮室,以罄其財;五遺諛臣,以亂其謀;六強其諫臣使自殺之,以弱其輔;七積財練兵,以承其弊。
勾踐聞而大喜,遂命逐項陸續(xù)行之。因聞吳王欲要改筑姑蘇臺,乃使木工千余人入山伐木,在山陽得梓,山陰得楠,各大二十圍,長五十尋。勾踐親往設(shè)祭伐之,加以琢削磨礱,刻五采龍蛇之文,使文種浮江送至姑蘇。
夫差見其木材異常,不勝驚喜,乃將此木重建姑蘇臺。三年聚材,五年臺成,高三百丈,廣八十四丈。又拓建九曲徑以登山,百姓晝夜并作,累死者不可勝數(shù)。
鏡頭轉(zhuǎn)換,按下吳越,復(fù)說齊魯。
齊景公薨逝,臨終托孤于國惠子與高昭子,故立幼子姜荼,是為齊晏孺子。
其后未久,楚昭王熊軫亦薨,世子熊章嗣立。
畫外音:縱觀當(dāng)時天下諸侯大國,楚方多故,晉政復(fù)衰,齊自晏嬰之死,魯因孔子之去,國勢俱都不振,惟獨吳國之強,甲于天下。夫差恃其兵力,常有蠶食山東之志,齊國首當(dāng)其沖,諸卿大夫深知情勢利害,皆都憂心忡忡。
大夫田乞素與公子陽生交厚,因見子荼即立,便勸陽生出避他國,以保身家性命。
其后未久,國、高二卿果奉景公遺命,盡逐群公子,全都遷于萊邑,派兵監(jiān)管。
諸公子有機靈者,不甘被禁。公子壽、駒、黔投奔衛(wèi)國,公子駔、陽生投奔魯國。
于是國夏、高張兩家上卿秉政,朝中諸大夫皆都側(cè)目。
大夫田乞,媯姓陳田氏,亦稱田厘子或田僖子,乃是田桓子無宇之子。因見諸公子被逐,便假作奉承高昭子及國惠子二卿,每次上朝都同車隨侍,故得二卿信任。
田乞既獲信用,便向國、高二卿進:臣私下得知,諸大夫皆不欲立晏孺子。今孺子繼位,二公同任國相,諸大夫皆都自危,將欲策劃動亂。
二卿聞吃驚,便道:我等無意罷黜諸大夫,還請賢卿善為安撫。
田乞奉命,趁便聯(lián)絡(luò)諸大夫,逐一向其揚:高、國二卿向有深謀,此時主公尸身未寒,便盡逐其子。此非僅逐公子,是欲盡除舊臣,改用晏孺子之黨也。
諸大夫聽而信之,皆都大懼,齊向田乞求計。
田乞:有道是先下手為強,后下手遭殃。不如趁其尚未發(fā)難,搶先動手。
諸大夫信而從之,乃以鮑牧為首,各出家甲,隨田乞攻入宮中,欲除晏孺子。
高昭子聞訊,急與國惠子各率家甲,驅(qū)車前往宮中營救。然而一去便即落入田乞埋伏,兼且不敵諸大夫兵眾,一戰(zhàn)而敗。結(jié)果國惠子奔莒,高昭子被殺。
國、高二卿既然一死一逃,諸大夫乃共舉鮑牧為右相,田乞為左相,更立國書、高無平為卿,以繼二氏之祀。
晏孺子年幼不能自立,田乞陰使往魯國接出陽生,夜入臨淄,留藏府中,密議已定。
來日,田乞以享祭余為名,哄騙諸大夫到家,請出公子陽生,與諸大夫相見。
田乞:立子以長,古今通典。孺子年幼,齊國又被諸強環(huán)伺,不堪為君。故此田某與鮑相國商議,請改事長公子。諸公若無異議,便請拜過新君。
說罷,強扯鮑牧下拜。諸大夫不敢違拗,遂奉陽生為君,是為齊悼公。
悼公陽生為人狠毒,即位當(dāng)日便遷晏孺子于宮外,命人暗地殺之。又懷疑鮑牧并非真心擁立自己,遂與田乞密謀,誅殺鮑牧,更立鮑息為大夫,以存鮑叔牙之祀。
自此田乞獨相齊國,政由田氏,祭則呂氏,首開田氏專攬齊政先河。
齊悼公有妹,嫁與邾子益為妻。只因邾益對魯國傲慢無禮,魯上卿季孫斯引兵伐邾,攻破其國,執(zhí)囚邾益于負瑕。
消息傳至臨淄,齊悼公大怒:魯執(zhí)邾君,是欺齊也,我必伐之。眾卿以為如何
田乞:伐之可也。但恐獨力難勝,不如聯(lián)手吳侯,可保必勝。
齊悼公準(zhǔn)奏,遂遣使乞師于吳國,約同伐魯。吳王夫差正無由北上,見齊使求師,不由大喜,便集眾臣,于相國伍子胥及太宰伯嚭。
夫差:寡人欲試兵山東久矣,如今出師有名,可謂得天之助!
伍子胥:聯(lián)齊伐魯,就此稱霸中原,此為上計。
伯嚭:相國此,可謂公忠體國之計。
夫差見二卿難得協(xié)力同心,不由大喜,遂許出師,打發(fā)來使還國,約會悼公。齊使拜別去后,吳王繼而大起國中之兵,親征北伐。
魯哀公聞?wù)f齊、吳聯(lián)手來伐,不由大懼,立即釋放邾子益,令復(fù)歸其國,繼而使人前往臨淄,向齊悼公謝罪,請求止兵約盟。
齊悼公此時方才志得意滿,便遣前使離都南下,迎吳王師于途中,婉辭其兵。
齊使:因借賢王虎狼之威,魯國今已服罪,敢請大王回旅,后必有重謝。
夫差怒道:吳師行止,豈有全憑齊侯命令差遣者既不許我伐魯,則便伐齊!
齊使驚懼,抱頭鼠竄,還報齊悼公。早有細作將此事報至曲阜,魯侯聞?wù)f吳王怒齊,不由大喜,遂使人送款與吳,反約吳王同伐齊國。
夫差大喜,遂驅(qū)兵大進,圍剿齊國南鄙,攻打搶掠齊境。由是齊國上下驚惶,諸大夫皆以悼公無端開門揖盜,召寇入室,因此大怨。
吳師伐齊之時,乃是魯哀公七年,公元前488年。
顏回隨孔子離開負函,經(jīng)陳、儀、蒲諸國,回到衛(wèi)國帝丘。
畫外音:顏回字子淵,曹姓顏氏,魯國都城(今山東寧陽縣)人,居陋巷,儒客大家,孔門七十二賢之首。十三歲時拜孔子為師,終生師事不棄,是孔子最得意門生,謂其好學(xué)仁人。顏回剛?cè)肟组T時,在諸弟子中年齡最小,性格內(nèi)向,沉默寡,智不外露。
鏡頭閃回,孔子率門徒周游列國途中。
子路、顏回同浴于洙水,見有五色鳥,停于水湄之洲。
顏回:師弟,此鳥何名,你知之乎
子路:我自然知道,此乃熒熒之鳥。
后日,孔子與眾徒宿營,顏回與子路又浴于泗水,更見前鳥。
顏回:師弟,前日曾見此鳥,你說其曰何名來著
子路:哦哦,是也,是也。此乃同同之鳥。
顏回:不對。前日你并非此說。因何同一類鳥,而有二名
子路:哈哈。譬如絲綃,煮之則為帛,染之則為皂。一鳥二名,不亦宜乎
顏回聞,瞪目不答。子路自以為智,見戲弄顏回如此,不由哈哈大笑。上岸之后,子路還至營帳,將此事當(dāng)作笑話,說與眾師兄弟聽,借以取樂。
孔子在帳內(nèi)聽到事情始末,因而出帳,向眾弟子說道:吾與回終日,不違,如愚。退而省其私,亦足以發(fā),回也不愚。
子貢能善辯,也自謂不敢與顏回相比。見老師如此評論,立刻答道:夫子之是也。弟子何敢與顏回師兄相比回也聞一以知十,賜也聞一以知二。
孔子聞此點頭,贊嘆道:弗如也;吾與女弗如也。
顏回喟然嘆道:弟子焉敢與夫子并論
子貢:師兄既如此說,則視夫子為何
顏回:仰之彌高,鉆之彌堅。瞻之在前,忽焉在后。夫子循循然善誘人,博我以文,約我以禮,欲罷不能。既竭吾才,如有所立卓爾。雖欲從之,末由也已。
孔子離衛(wèi)去陳,途經(jīng)匡地遭困。當(dāng)時顏回留在族弟顏濁鄒家中,衛(wèi)靈公聽從蘧伯玉勸諫,便請顏回離城追趕,懇請孔子回轉(zhuǎn)衛(wèi)都帝丘。
顏回到至匡野,孔子見而大喜,十分動情,竟至落淚。
孔子:吾以為汝陷于城中,早已死矣!
顏回:子在,回何敢死!
孔子餓于陳、蔡,絕食七日,子貢費盡周折,購米一石,孔子命顏回為炊。顏回煮粥之時,見有墻上灰塵掉進飯中,于是將泥塊取出,不舍丟棄,便即放入口中食之。
子貢正在井邊打水,正好回頭望見,不由大怒,便跑去向孔子告狀。
孔子說道:我信顏回乃是仁人,非止一日。你雖親眼看見,其間必有緣故。將其喚來,我替你問之。
于是子貢跑到殘垣之后,將顏回喚出,齊至孔子面前。
孔子并不過問偷食之事,只對顏回從容說道:我適才盹睡,夢見先人,概是將要啟發(fā)佑助我等脫困之法。你將米飯盛來,我將祭奠先人。
顏回再拜道:剛才有灰塵掉進飯里,弟子恐棄而可惜,故將灰塵食之。已蒙塵垢之飯,不可再用來祭奠先人矣。
子貢聞此,不由大慚,低頭無語。
孔子道:既如此,便將飯端來,我等食之。
顏回奉命而出??鬃迎h(huán)顧眾弟子道:我相信顏回之仁,非從今日始也。
魯哀公十一年,顏回三十八歲,孔子六十八歲。
魯季康子派使臣公華、公賓、公林,赍禮至衛(wèi),迎接孔子一行歸國。顏回跟隨孔子周游列國長達十四年,重歸魯國故居陋巷,開始設(shè)壇講學(xué)。
畫外音:顏回作為孔門弟子之冠,當(dāng)時欲求其為師者極多,常有頗具名望及地位者向其請教。顏回講學(xué)所用教材,不外六經(jīng),但對《易》經(jīng)最為精研,見解獨到,講解深透。顏回除講學(xué)外,便是幫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,將周游列國時所獲不同古籍互作參證,去偽存真。特別是在整理《易》經(jīng)之時,顏回嘔心瀝血,終致勞累而死??鬃訌?fù)以顏回整理為基,又經(jīng)韋編三絕,才給后世留下一部完整《易經(jīng)》。因此大功,顏子故被后世稱為復(fù)圣。
公元前487年,周敬王三十三年,魯哀公八年。
是年三月,吳伐魯。孔門弟子有若參戰(zhàn),保家衛(wèi)國,終致吳師敗績,退還姑蘇。
同年,宋景公擒俘曹侯伯陽及公孫彊,并殺之,曹國滅亡,存國五百六十年。
畫外音:周武王克商,封文王六子振鐸于曹,與魯國共守王朝東土,建都陶丘(今山東省菏澤定陶)。更與晉、魯、衛(wèi)、蔡等國,同列十二諸侯。曹國之域襟帶河濟,扼控魯宋,居于中原要沖,時稱天下之中,是諸侯各國往來必經(jīng)之地。城濮之戰(zhàn)后,曹國親附于晉,與宋國交惡。曹伯陽繼位,常侵宋境,便致宋景公怒,因而滅曹。其后裔便多以故國為姓,稱為曹氏。曹叔振鐸即為曹姓始祖,其后有漢相曹參,即其后裔。
與此同年,吳王夫差再次伐齊。
伐齊之前,先筑邗城(今江蘇揚州)于江北,又開邗溝聯(lián)結(jié)江淮,用以通糧運兵。然后與魯國聯(lián)手大舉伐齊,于艾陵(今山東泰安)大敗齊兵,殲滅齊軍十萬。
齊悼公遣使求和,吳王從之。魯國因而大懼,遂向齊國請和,并將邾隱公釋放歸國,使其繼續(xù)為君。邾隱公回國復(fù)位,但是惡習(xí)不改,仍舊昏庸無道。
吳王伐齊獲勝,便于齊境扎營,大宴隨征諸將,犒賞三軍。當(dāng)時越王勾踐為討好夫差,率軍協(xié)助作戰(zhàn)。并時常隨侍吳王左右,更于宴席之間竭力大獻殷勤,歌功頌德。
伍子胥看出有詐,私對吳王進諫道:大王攻魯伐齊,稱霸中原,臣非但不阻,反而全力支持。但千里伐國,必除后患,不殺勾踐,臣恐即便勝齊敗魯,我大軍亦無所歸矣。
吳王聞而不悅。是日晚,繁星隕落如雨,大地震動。
齊悼公四年,田乞去世,謚號厘子,其子田常襲爵代職,執(zhí)掌齊國之政,是為田成子。田常見齊悼公難以控制,欲為作亂,乃謀于大夫鮑息。
田常:今吳軍壓境,國君昏暴,無計可施,齊國危矣!子盍不趁此機會圖謀大事,外解吳怨,內(nèi)報家門之仇子若肯應(yīng),某當(dāng)代子行之。
鮑息想起父親鮑牧慘死,雖然明知田氏是敵非友,為報悼公,當(dāng)即允諾。田常于是便趁閱師之際,進鴆酒毒殺悼公,并遣使報與吳王。